首页文章正文

郑板桥原名叫什么 郑板桥上任

2025-01-10 09:309805 费莫雨筠
一、郑板桥原名叫什么1、郑板桥(1693-1765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。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2、乾隆七年(公元1742年),

一、郑板桥原名叫什么

1、郑板桥(1693-1765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。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

2、乾隆七年(公元1742年),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命为山东范县县令。赴任时,他一不坐轿,二不鸣锣,三不前呼后拥,而是一头毛驴一书童,一捆行李一箱书,外加一张琴,跋山涉水直奔范县(1964年划归河南省)而来。

3、初到范县,他一反历次官员上任时的习俗,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拜访上司、走访乡绅,而是叫来书童取来文房四宝,写了两副对联和一份告示。

4、一副对联是: 黑漆衙门八字开,有钱无理莫进来。横批是: 勤政爱民。贴在了县衙的大门上。

5、另一副对联是:一身正气敢碰硬,两袖清风能压邪。横批是: 七品正堂。贴在了问官司的大堂上。

6、告示是:本官上任,日夜受理案子,件件秉公办理。贴在了县衙的大门外。

郑板桥上任

7、对联和告示贴出后,黎民百姓一传十、十传百,无不对郑板桥的凛然正气拍手称快,纷纷来到县衙喊冤叫屈,使得昔日冷落的衙门变得门庭若市、热闹非凡。

二、郑板桥的故事10个字旳

1、 郑板桥爱竹

2、 据传郑板桥的画作的非常传神,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到家里来画画,于是这个朋友叫来他的儿子帮郑板桥磨墨,郑板桥看到朋友儿子端来的墨汁,连忙摆手:“不行,这墨汁太少了!”。朋友暗奇,难道要半桶墨?

3、 然后让儿子重新弄了一桶墨来,郑板桥用手蘸了墨汁,在墙上作画,画完以后墙上全是黑渍,朋友心里觉得让郑板桥来家里作画,可是他却把墙弄成这样,自己暗暗生气,之后一个老人来到这个朋友的家里,看到墙上的画就说,这一定是出自大家之手吧,朋友不解,老人问道,这幅画作了以后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事发生,主人答:"奇事倒是有一件,有天下大雨,又打雷又闪电,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。"。

4、

郑板桥上任

5、

6、老头点头说道:"这画,真是太好了!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,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,闪电一照,才看出是竹林,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,飞来避雨,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。"

三、郑板桥怀潍县诗词

1、郑板桥(公元1693——1765年),名燮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,乾隆进士。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写了一首《明志》诗:

2、衙斋卧听萧萧竹,

3、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
4、些小吾曹州县吏,

5、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6、这首诗抒发了他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,就在他任潍县知县的第一年,潍县大旱,庄稼严重歉收,百姓流离失所,不少人逃荒下了关东,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。刚刚上任的郑板桥针对这种景况,一方面将国库存粮拿出一部分救济灾民,同时还修建一些工程,召集饥民,以工代赈。另外,又召集潍县大户责令其平粜积谷,捐廉代输。这些措施,缓解了不少灾情。

四、郑板桥当县令的故事

1、四十多岁时这一年(乾隆元年),郑板桥终于考上了进士,原本打算进入朝中大展身手,没想到朝廷只是把他分配到山东范县做一个小小的县令,他毫无怨言,而是尽职尽责,在工作中践行自己内心的信念。

2、县令任上,他清正廉洁,爱民如子,出行不坐轿子,不鸣锣开道,时常微服私访,探查民情,来无影去无踪,一时传为怪谈。郑板桥在职期间,正逢山东连年大旱,多地农田颗粒无收,甚至发生人民相食,郑板桥亲自到田间地头挑水灌田,与百姓风雨同舟,他还命令官府开仓放粮,严厉惩治哄抬粮价发国难财的商人。

3、抗灾得空,他作了一首诗,以表明自己的心志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说的是为官者时时刻刻要牵挂着民间疾苦,绝不能辜负了人民。

Copyright © 2025 东星知识网 All Rights Reserved.